当前位置:首页 > 点鼎 > 正文

写文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段论

  • 点鼎
  • 2023-03-15 05:34:10
  • 48
摘要: 写文章,原来就是在回答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这三类问题 3.2 立题只有三种类型 我在讲“问题链思维”的时候讲过,设问句无外乎就...

写文章,原来就是在回答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这三类问题

3.2 立题只有三种类型

我在讲“问题链思维”的时候讲过,设问句无外乎就是两大类:封闭式的和开放式的。

封闭式的不能拿来作为立题。为什么呢?理由很简单,因为封闭式的回答只需要简单地回答,就像这个封闭式问题——“我们在讲话的时候要不要立题呢?”大家回答——“要”,就这一个字就行了,你没法去展开嘛。我们拿问句来立题,就是要你展开来写作或演讲。

切记:只有开放式的问题才能拿来作为立题。

开放式的问题大家已经很清楚了,包括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,因此立题只有三种类型。

这个结论来自毛泽东思想。我过去在政府机关当过秘书,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:要学会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这“三个问题”是毛泽东提出来的,出处是毛泽东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《反对党八股》。

毛泽东说:“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,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,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,接着加以分析,然后综合起来,指明问题的性质,给以解决的办法……使大家学会……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”

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,他这个“提出问题→分析问题→解决问题”的思路与框架,可以通俗地换为“是什么→为什么→怎么办”这样一个思考模式:先提出问题“是什么”,接着分析“为什么”会这样,最后指出“怎么办”即“解决”问题。

无疑,这是一种写作、演讲的最佳构造模式。再进一步简化的话,可以这样说——

下面,我具体地解释一下三类立题。

立题的第一种类型:是什么?

是什么的立题,可以引出你对于某些事实、状态、状况、经过、特征、特点、成绩、错误、问题等等的陈述。

要特别注意的是,所有“是什么”的答案,都可以用来回答“为什么”或“怎么办”的立题。这有两个原因:

一个原因是中文的特殊性,即我们可以在字面上把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办”的问题,改换为“是什么”的问题。比如:

从上面的例子看,我们可以把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办”的问题,改换为“是什么”的问题。而且,上面这些问题,也可以把“是什么”改换为“为什么”或“怎么办”。

但是,不是所有的“是什么”都能直接改换为“为什么”或“怎么办”。比如如下问题:

这就是第二个原因,也就是提问的角度:你究竟是为了陈述事实,还是为了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。

显然,上面的这些“是什么”的问题不能直接改换成“为什么”或“怎么办”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这些问题是希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,主要的目的是于让读者或听众了解事实,而不是为了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。

当然,如果我们变换提问的角度,上面这些“是什么”问题的答案,是可以用来回答“为什么”或“怎么办”的问题的,至少可以基于这些答案而展开。

立题的第二种类型:为什么?

为什么这种立题就要是引出你对原因与理由的回答。说原因是指客观因素,说理由是指主观的因素。讲因果关系时,我们经常讲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这两类,但我认为还是把原因这个词用于客观事物,理由这个词用于主观心理会好一些。我们讲某一事物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状态,就会找出各种原因;当我们讲为什么会选择某个人、某个东西,或者确定某个目标与追求,就会给出各种理由。

可以说,客观原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而主观理由则完全因人而异,千差万别,甚至千奇百怪。总结起来讲,为什么这一类立题,可以分为两个小类:客观为什么和主观为什么。一般情况下,在探讨好处、坏处、影响、意义、价值、重要性的时候,就会以主观为什么来立题。

当然,在写作过程中,我们也可以不把客观为什么一主观为什么严格地区分开来,在分析某些问题的时候,我们只提出一个“为什么”的立题,而答案包括了客观的原因与主观的的理由。比如:

立题:为什么要选择出国留学?

回答:1、学有所成,提升自己在社会上打拼的竞争力。(社会原因)2、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,出国留学费用不愁。(客观条件)3、我向往国外的生活,开阔视野,自己有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。(主观理由)

立题的第三种类型:怎么办?

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,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。所以,我们总是在为各种事情确定目标,同时也在为实现目标而寻找方法、提出对策。只要涉及到方法、办法、方式、对策、措施、方案等内容需求深入展开的时候,我们就会以怎么办来立题。

如果说为什么这类立题,是基于当下存在的事物,我们朝过去去探寻原因的话,也即研究因果关系的话,那么,怎么办这类立题则是,我们建立了一个未来的目标,然后要确定在当下及未来的行动方案。

这其实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,只不过是面向未来的因果关系,也就是把当下及未来的采取的行动,当成最终目标即结果的原因。为了区别,我们最好把这种关系称为条件关系,即只要达成某种条件,就能得到某种结果。

怎么办的立题,要特别注意怎么办的主体,即要明确的主语,明确“谁”怎么办?因为不同的主体,怎么办的办法与措施是不一样的。

拿个例子来说吧。我一个做企业管理培训的朋友,曾经在QQ上问我“如何激励下属”,这个立题,形式上看是没有主体的,也就是没有明确“谁”来激励,这就是不合适的立题。当时我非常无语,没有回答他。对于这个话题,如果问:

这三个针对同一问题的怎么办的立题,不同的主体,答案自然就是不一样。

当然,我们在许多文章中,会经常发现省略主语的情况,但这要分两种:一种是在特定的语境当中,读者明白所指主体是谁。一种则是作者自己的思维不够缜密或者混乱,无意识地省略了主语,并导致语意的含糊不清。

给大家一个特别的提醒,记住“转因为策”这个方法。假如你是一个贪官,你要写一篇忏悔书,先写“为什么自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”这个立题,你的答案是:第一,贪念太重;第二,没有严格要求自己;第三,自我膨胀,以为自己出了事摆得平。这是拿来回答为什么的。但是,当你给别人一点忠告,写“怎么保证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”这个立题,就套用这三个要点,把叙述角度变换一个就可以了。这种讲法很常见,叫作“转因为策”,也就是把分析为什么的原因,转化为说明怎么办的对策:第一,要戒除贪念;第二,要严于律己;第三,要看清自己。

讲完了立题的三种类型,我在特别的补充说明一点。之前我曾经讲到过,钻石法则超越了金字塔原理和思维导图,什么地方超越了呢?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立题。

据高杉尚孝《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》一书介绍,金字塔原理按信息在金字塔结构的位置分三种,顶端的叫“主要信息”,中间层的叫“关键信息”,底部的叫“次要信息”。由下往上的关系有两种:结论和摘要,即上一层是对下一层是结论或摘要。由上而下的关系也有两种:理由和详述,即下一层对上一层是理由或详述。

高杉尚孝的这种解释,对悟性高的人也挺有实用价值,但是,仍嫌不太好理解,可操作性不强。我们现在懂得了“钻石法则”的立题的三种类型,理解金字塔上一信息和下一层信息的关系就变得简单:一方面,它们就是问和答的关系;另一方面,这个问和答的类型,也就是立题的三种类型,即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。

这凭这个,钻石法则的可操作性就极大地超越了金字塔原理,金字塔原理也变得简单好理解了。

钻石法则对思维导图的超越也是在这一点。英国人托尼·伯赞发明的思维导图,确实是帮助我们发散思维的一种好工具,但是许多人学了很久也不得要领。

思维导图的核心理念是,我们把思考的某一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中心点,朝四周多个方向发散,形成第二层的多个节点,然后分别以这多个节点为中心,再向外发散,形成第三层的无数个节点。只可惜,托尼·伯赞一直没有讲明白,由一个节点往外发散的时候,立足点或者依据是什么。

现在你学会了我所讲的钻石法则和立题,你就会明白,由一个节点向外发散,无外乎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提出是什么、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,然后给出答案,就形成了下一层的多个节点。

我曾经在一个青少年暑期口才培训班上,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孩子们画思维导图。当天晚上就有,学生的妈打电话给我说:“樊老师,你太厉害了,我的孩子参加过思维导图的培训班,学了一个星期都没有学会,你一个下午就把他教会了,而且画得很好,太感谢你了!”

写作的三段论模式

刚才我们说,你有目标,你在努力以赴,现在中途出现了干扰。天下有许多好文章是这三个环节构成的:目标在望,全力以赴,出现干扰。想想看,要写《下课十分钟》,你坐在教室里,望着教室外面,外面的景象怎样干扰你?

文章要写成什么样子,先看那材料应该排成什么样子。有时候,树立目标,全力以赴,写起来太麻烦了,作文课堂上恐怕写不完,我以后省事点,只写情绪上的干扰行不行?当然可以。

我们姑且把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,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当作一个样子,这个样式是“情绪—干扰—情绪改变”。我们拿这个样式,看看怎样把你的《下课十分钟》装进去。在这里,你以描写自己的心情为主,你把你的心情分成两部分,前后心情不同,中间放上干扰。

写作三段论:刺激—思考—决定;赞成、反对、调和。如《岳阳楼记》,梁启超的《最苦与最乐》,都是调和的方法。这种三段式的前两段,可以叙述不同的情景,不一定要提出两种不同的意见。

论文三段论是什么?

一般指的是议论文的结构:总一一分一一总。

 所谓三段论,就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联结起来,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。三段论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,其中两个是前提,一个是结论。结论的主项是小项(用S表示),含有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;结论的谓项是大项(用P表示),含有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;两个前提共有的词项叫做中项(用M表示)。例如:凡是真理都是正确的;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;所以,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。这就是一个三段论。它的两个前提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词项“真理”,并且以此词项作为媒介,把两个命题“凡是真理 都是正确的”和“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”联结起来,推出“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”这一结论。在这个三段论中,“正确的”为大项(P),“真理”是中项 (M),“达尔文的进化论”是小项(S)。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要想使一个三段论有效,就必须遵守一般规则。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有如下七条:规则1:在一个三段论中,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。三段论实际上是通过前提所表明的中项(M)分别与大项(P)和小项(S)发生的关系,从而推导出关于小项与大项 之间关系的结论。若没有中项,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。正是在这种意义下,我们说中项是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或媒介。只有三个概念分别出现两次时,才能构成三个命题,多于或者少于三个概念都不能构成或者不只构成三个命题。常见的“四词项错误”,或称“四概念错误”的情形是:在大、小前提中作为中项的语词看起来是同一个,但却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,因而这个三段论事实上含有四个不同的项,严格说来就没有中项,也就没有联结大项和小项的桥梁和媒介,结论的得出就不 是必然的。这种错误叫做“四词项错误”,或称“四概念错误”。规则2: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。三段论是凭借在前提中的桥梁、媒介作用得出结论的,即大项、小项至少有一个与中项的全部发生关系,另一个与中项 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关系,这样就能保证大、小项之间有某种关系。否则,大、小项都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发生关系,这样就有可能大项与中项的这个部分发生关系,而小项则与中项的另一个部分发生关系,结果是大项和小项之间没有关系,得不出必然的结论来。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“中项两次不周延”。

发表评论